体积轻薄卡片DC一直很受消费者关注,2006年以来,“防抖功能”成为了卡片机发展的一个新趋势,如今几乎所有品牌的卡片机都宣称具备某种防抖功能。总体说来,防抖技术大概分两种,一种是电子防抖,即通过提升感光度,进而提升快门速度来避免抖动,但是也会引起画面质量的下降;另一种是“光学防抖”,即通过相机中的光学组件来克服手抖带来的画面模糊,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防抖方式,不会造成画质的下降,目前只有少数一线品牌具备这项技术。
光学防抖技术历史
“光学防抖”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尼康公司开发的“VR减震”技术,其原理是:在防抖镜头中,装有高度灵敏的陀螺传感器,它可以准确的检测到手震的方向和幅度,经过计算处理后,控制一组镜片反向平移,抵消手震引起的画面模糊,从而改善低快门下手持拍摄的效果。后来,佳能、松下、索尼分别自主开发了光学防抖技术,其基本原理与尼康的VR技术大体相同,只是做了一些局部的改进,如:松下在防抖组件中引入了磁悬浮技术,而索尼的“光学防抖”组件中只有一枚可移动的镜片,相比那些移动整个镜头组来实现防抖的DC来说,这种设计不仅更加省电,DC的体积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。
胶片相机时代的“光学防抖”技术主要应用于尼康、佳能的高档镜头中,进入数码时代后,由于索尼、松下等厂商对“光学防抖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,大大推进了这一技术的“平民化”进程。松下最早推出了使用光学防抖技术的FX系列卡片DC,而索尼则在2005年底发布了DSC-T9,第一次把“光学防抖”和高感光度相结合的“双重防抖”概念引入数码相机制造中,为行业带来了深远影响,“双重防抖”也成为了2006年DC行业的主旋律之一。今年秋季,索尼再接再厉又发布了两款具有光学防抖功能的卡片DC:DSC-T10和DSC-T50。